好文分享 | 我“啃老”,我快乐
好文分享:转载自《老人报》
众所周知,“啃老族”是遭人唾弃的,可是我做“啃老族”这几年来,却赢得了一片赞扬之声。
我的父母住在远离县城的农村,每周六我必回老家看望他们。前几年,我发现自从我举家搬到城里后,父母的笑容就少了,似乎每天都过得百无聊赖。我迷惑不解,请教妻子,她分析来分析去,断定二老缺少的是一种“存在感”:父母觉得没能再为子女做“贡献”,精神上也失去了寄托。
一语点醒梦中人!思前想后一对比,妻子分析得有道理,于是开始实施“啃老计划”第一步:“物质啃老”!再回老家时,我根据父母的身体状况,适当给他们派了一些农活。“妈,你养几只土鸡吧,我爱吃土鸡蛋。”“爸,你种点白菜、香菜、香葱吧,我喜欢吃蘸酱菜。”别看这些要求不高,二老立马来了精神,焕发出了“新动能”。于是,养鸡的养鸡,种菜的种菜,老家院子里又有了生机,屋里又有了人气。周六再回老家时,二老早早地把土鸡蛋、蔬菜打包好,只待我们带走。“物质啃老”实行一段时间后,我发现这招很见效:二老像换了个人似的,每天忙前忙后,干啥都有劲头了!
初战告捷,我开始实施“啃老计划”第二步:“精神啃老”!父亲是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过来的老兵,他的经历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精神财富啊!以“大孙子想听爷爷的战争故事”为由,让父亲闲暇时写写回忆录。没想到,父亲当天就开始动笔,他哈哈大笑三声,朗声吩咐“老伴儿,笔、墨、茶水侍候!”三个多月里,父亲竟洋洋洒洒写了20多万字。我担心父亲累着,母亲说:“他才不累呢,自从动笔那天起,你爸就一直处在兴奋当中,那精神头儿比小伙儿还年轻!一会儿问我‘剿匪’的‘剿’字怎么写,一会儿和我说起当年的种种细节,一说就是半小时!”父亲如此认真,我也必须给他加油:买了好些补品、好茶还有稿纸给他。经过半年多,一部由父亲创作的长篇纪实作品已经“杀青”了!
与此同时,我也没忘记对母亲的“精神啃老”——我以“单位职工展览室需要”为由,恳求母亲捡起年轻时的刺绣和描画手艺。母亲有空就忙这些事,甚至觉得时间都不够用了。
数年的“啃老”,不仅没把二老“啃瘦”,倒把二老“啃胖”了!如今,父母把晚年生活安排得井然有条,去年下半年,他们还报名参加了老年健身舞班、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等。看着精神矍铄的二老,乡亲笑说:“这老两口越活越精神!”父亲笑道:“我们现在呀,是累并充实着,忙并快乐着呢!”
(注:本文内容来源《老人报》2021年8月11日第64期,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可联系作者删除)
“侨颐养老”公众号,欢迎关注